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美食探訪-台中馬桶餐廳


期中時的美術館數位加值商品專題企劃,我們這一小組設計了許多侯俊明商品,所以老師希望我們把侯俊明設計商品結合餐廳,擴大成侯俊明主題餐廳,可以在裡面販售商品、創造藝術空間,還有享受美食。

我們決定先去收集一些特色餐廳的資料,一人收集2間,學習特色餐廳的視覺設計,並運用到我們的專題企劃上,我收集的是一中街的馬桶餐廳,正式名稱是便所主題餐廳,老闆的靈感來自於「機器娃娃」漫畫中的丁小雨,主角丁小雨常常把玩一坨坨有笑臉的大便,很可愛又有趣的想法,老闆把這個點子發展到餐廳上,有趣好玩的馬桶餐廳因此誕生。

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廁所最常見的男女標誌,只是被重新設計成了更可愛的模樣,男女廁所標誌頭大了3.4倍,女生的標誌還加上了辮子,顏色也換成鮮明的藍色和桃紅,相當趣味。

到店裡,放眼望去無處不是馬桶和水槽浴缸,連碗和杯子也都是馬桶的造型,有坐式的馬桶,也有蹲式的,還有男生的小便斗,椅子統一使用坐式馬桶,每個馬桶蓋上都有漂亮的顏色圖樣,桌子則是水槽和浴缸上面加了玻離,多人的桌子就是用浴缸,少人的則用水槽,店內的裝潢則是採用了很多的磁磚拼貼,窗簾也變成了浴室常見的浴簾,企圖營造浴室的感覺。

除此之外,在馬桶餐廳也可以看到很多的便便造型,便便形狀的吊燈、便便週邊商品、便便形狀的飯,甚至連飯後甜點也是便便形狀的冰淇淋,真的是從頭屎到腳,很徹底的實行了馬桶的所見所聞。

(標誌以鹽洗室的一男一女為代表)

(馬桶餐廳的招牌標誌)
(菜單上的點餐小圖示,也是以馬桶為主,非常可愛)

(馬桶椅子,有許多不同圖樣的馬桶蓋。)

(便所餐廳的便所,洗手台也是馬桶做的)

(天花板有便便造型的吊燈)

(牆上有很多衛浴的小標示)

(裡面很有超現實風格的走道)

(衛浴風格室內裝潢)

(馬桶造型的主餐,下面還有火在持續加溫。)

(馬桶造型的杯子)

(飯後甜點,便便冰淇淋裝在蹲式造型的馬桶容器。)

(相當可愛的馬桶磁鐵)

(大便吉祥物三兄弟鑰匙圈)

(店內賣的大便糖)

(以黃色為標準色的名片,留言卡也是黃色為主。)
參考資料: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2009新一代設計展GOGO


新一代一直是設計師們的最愛,即使是研究生也不免要朝聖一下。

今年的設計非常精彩,有很多好設計都讓人忍不住想買回家~但是整場逛下來我卻只花了40元,40元耶!我在幹什麼!?後來想想,人都有一種心態,就是都會覺得好料在後頭,因此,即使當下想買,但都會想說要把錢留在真正值得買的東西上,導致最後錯過了不少好東西,所以回家後我非常後悔,終於了解什麼叫做「錯過」,早知道應該多買一點的,畢竟好的設計是值得花點小錢支持的,真希望所有的設計商品都集結成一本DM,回家後還可以上網選購。

今年的設計很多都是台灣傳統文化有關,不知道是受到文創推廣的關係還是流行趨勢的影響,有非常多關於台灣在地文化、傳統習俗的相關設計,把老舊的傳統文化重新包裝,成為具現代感又不失親切的創意商品,像是擲茭這樣的民俗文物,被設計成太極的造型,而且又可以當作橡皮擦;還有傳統的剪紙藝術,被設計成立體的燈具;台灣的節慶習俗被重新包裝成新的視覺風格;小孩滿月的紅蛋印上經過設計的姓氏,誰家的喜事一目了然…很多台灣傳統文化的再現,證明了對台灣本土文化的重視。

我發現最多人設計月曆桌曆這一類的產品,反映現代人對於時間掌控的需求,而且這類商品可說是永不退流行,因為每年總是會需要嘛。第二多的應該是麻將紙牌和植栽商品,果然辦公桌坐久了還是需要一些解悶玩意兒。

(超可愛的小魚乾包裝)

(柿子食品用柿子做為包裝外型)
(姓趣,姓氏創意設計)
(神明也被拿來kuso一下)


(擲茭橡皮擦,好拜又好擦)

(傳統做糕餅的器具重新設計)



(纏綿術,古代愛情故事為主題,設計感十足,圖片取自潔咪的隨筆手札)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名為「要要愛」的小展區,好像是中原大學,他的設計不是最顯眼的,位置也是在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但是人潮卻多到爆,尤其是女孩子們,因為它的展場設計成一個小小神壇,可以占卜你的愛情運勢,想要抽籤就要虔誠的在裡面「跪拜」,拜完之後抽了籤,外面還有人幫你解籤,解籤的那位少年郎還批了披肩,一副道行很深的感覺,噱頭性十足,抓住台灣人什麼都想拜的心理,而且透過這一套拜拜儀式,讓人更想去試一試自己的真命天子在哪兒,非常成功的行銷了他們的「要要愛」,GOOD。
在看完新一代展覽之後,我佩服的是同學們的行動力,從發想、企劃、草稿、設計商品、找廠商、製作商品,而且還要在世貿連站4天,這當中的辛苦大概也只有他們知道,記得前些日子看了一本「紐約下城創意設計」,作者曾問他的聽眾,一個點子值多少錢?你覺得呢?

答案是:一塊錢台幣,如此廉價,即使再好的點子,再棒的想法,一點也不值錢,設計師真正的挑戰是落實這些點子,唯有實現這些啵棒的想法,它們才是真正的值錢。所以,看到同學們的努力,真的值得大家給掌聲,即使沒有得獎,光是把作品呈現出來就已經很棒了。
參考網站:
http://yodex.boco.com.tw/新一代設計官網

5.5書法內省心裡探索—書法研究班一周

從小我對書法就沒有什麼鑑賞力,弱到我連楷書跟行書都分不出來,對我來說書法的美感覺是很難去界定的,好像寫得端端正正的就是美,但寫得颱風狂掃的也是一種美,我無法區分其中的美感,就像是沙朗牛和普通牛我也吃不出來一樣。

記得謝老師在研一剛開學的時候,給我們看了一幅書法作品,我到現在還是看不出那是一個「橋」字(I’m sorry),枉費我之前還是美術系,只能說我與書法是有緣無份了,看看這篇文章就好,這是一位書法學家,研究自己開的書法班的學生所得到的學習成果,他把他的課程用日記的方式記錄,並把大家的學習成果寫下來。課程的全名叫「中國書法視覺心理教學研究班」,哇嗚,光是看到心理兩個字就覺得很奇妙,因為書法給人的感覺一向是嚴肅、端正、循規蹈矩的,要跟心理扯上邊,感覺根本是八竿子打不著。

(取自謝老師設計與文化部落格)

他在文章開頭寫到:
「現代藝術有一個危險的傾向是『為新而新』,不管新的有沒有根源,有沒有內在動機。在書法領域也有這情形,一些追新的年輕朋友受日本墨象的影響,受西方抽象點潑派的影響,以及前衛藝術諸潮流的影響,抹一個墨團,塗黑一張紙,為前人所未見,令觀眾驚駭,乍看果然是『新』了,可以說有其突破的意義,但是積極方面,在追求什麼,目標並不清楚。」


很寫實的寫出了現在藝術的問題,沒錯,的確很多藝術家在做這樣的事情,為了成名,為了賺錢,總以為想些新花招,新噱頭,就可以騙過外行人,在設計界也是,常常新的東西一上市,經過媒體的炒作,馬上就銷售一空,但其內在文化也許一無所有,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這位學者的課非常有趣,第一天,他要學生們【寫一幅字作自我介紹】,有人寫「老龍頭」、有人寫「大宗師」…可能那些人都有點成就了,不然怎麼敢稱呼自己為宗師呢?這讓我想到研一上的時候,老師們要我們用自己的名字的名字作設計,似乎也是一樣的道理,希望我們從名字中更加認識自己。

第二天【超速寫法】他要每個人用超級快的速度寫書法,寫的時候不要考慮字的好壞,只求速度,想當然爾,字當然是越寫越草,幾乎已經是龍飛鳳舞的境界,寫出來很多的「敗筆」、「壞字」,但他認為這些敗筆壞字是我們心理深層所透露出來的東西,就像佛洛伊德所說的「口誤」,口誤並非偶然,而是我們的潛意識所透露出來的訊息,這種說法真好,感覺把那些錯誤都合理化了。

第三天【盲目寫法】閉上眼睛,單純用手來感覺所寫的字,平常習慣了眼睛的方便,現在閉上了眼,拋開了理性的控制,於是只能用心靈和毛筆溝通,寫出來的字都成為心理的投射。

第四天【模擬庸俗】他要大家試想,什麼是庸俗?可能是傳統所貶抑的,也可能是個人所討厭的,什麼樣的字是庸俗的?討論之後,庸俗大概有3個特點:矯揉造作、討好觀眾、賣弄功夫,因此有同學寫字時故意波紋顫筆,有人把斜筆拉長作飛簷式的翹起…大家都把字誇張化,成了俗態,雖然醜,不討喜,但卻俗得可愛,令人發笑,仔細想想,這也算是另類突破吧,畢竟平常的書法是難以令人發笑的。

第五天【極限情況】,和昨天的題目相反,學者要大家扮演悲劇角色,模擬豪傑壯士面臨死亡時,留下悲歌慷慨的文字,在死前留下的絕筆,一定和平常的書法不相同,果然,有人處之泰然(筆畫平淡),有人呼天搶地(筆畫奔突),有人從容就義(有浪漫色彩),有人驚恐顫慄(變形萎縮),有人虛無玩世,有人淡然,每個人面對死亡的感覺是如此不同,透過書法,讓大家認識到自己的不同面,我想,如果是我自己,大概是交白卷吧,都要升天了,哪還有心情寫書法勒,事實證明我也不過是個俗人,連寫書法的雅致都沒。

第六天【對話】,學者要大家兩人一組,說好寫什麼字,然後一人先寫1.2筆,然後另一人接著寫,這樣輪流完成,這堂課主要是接納別人不同的筆法,試著去呼應,互相配合,這需要兩人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幅字體完成,設計部也是如此,要和自己的同伴互相溝通,互相配合,才能激盪出更好的作品。

看完這篇文章,我只能大呼可惜,因為文章裡除了字,完全沒有半張圖,好想看看那些學生的作品,是怎麼樣的表現庸俗,怎麼樣的超速快寫,如果有機會,我也很想親自上這樣的課程,感覺可以激發出很多的創意,而且和同學一起學習也可以互相觀摩,透過書法,探索自己的內在。

5.5從香水看論文

劇情簡介一個從出生身上就完全沒有味道的男子葛奴乙,卻是個嗅覺天才,他能製造出全世界最獨一無二的傑出香水,這些香水的製作方式和一般的並無不同,唯一差別之處,是他所使用原料—處女的體香,只要是葛奴乙挑選中的女子,他便不計一切代價將她殺害,將新鮮的屍體身上的香味用來作成香水的材料,讓這個香味永遠只專屬他一個人……。(摘自雅虎奇摩電影)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會對男主角那超人的鼻子讚嘆,他的嗅覺如此敏銳,如果是用在21世紀的現在,不知道可以造福多少人,餐飲業和香水業不用說,警察界抓犯人、找屍體、查毒品,他都可以幫上忙,可惜生錯了時代。如果從論文角度來看,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蒐集資料之執著
在電影中,葛奴乙殺害了一個又一個少女,且不嫌麻煩的,用塗滿油膏的紗布,一層一層的包裹,放置,再一層層的刮下油膏,過程既麻煩又花時間,沒有耐心的人真的做不來,但看男主角不辭辛勞,且幾乎是享受其中的製造過程,可見其對香水的癡狂,他對於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熱情與執著,已經是到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境界。

香水中的起承轉合
香水的味道可以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就像我們寫文章,也是需要有起承轉合一樣,一開始噴上時,最先聞到的是前味 (first note),前味是跟著香水的有機溶劑出來,也是香水最易揮發的味道,一般而言比較嗆,過了幾分鐘,聞到的就是香水的中味(middle note),通常是濃郁的花香或是木質纖維的味道,半小時過後就是後味了 (base note),這也是一款香水真正的味道,是香水停留在皮膚上的最後一個階段,香味持久且與使用者的體味緊緊結合散發個人獨特魅力的香味,會持續幾小時 ( 視濃度而定 )。

毛遂自薦的勇氣
電影裡面,葛奴乙是一個粗人、貧民,但他因為想學製作香水的方法,勇敢的向香水師傅拜託,希望可以成為香水的學徒,可以看得出他在拜託時,那種口齒不清的笨拙模樣,還有製作「愛與靈」香水時,粗手粗腳的對待拿著杯瓶,雖然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但還是佩服他勇於嘗試不怕失敗的勇氣。
每個人都是一瓶獨特香水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葛奴乙就是靠這些味道來分辨誰是誰,而且絕對不搞錯,就像動物雖然看起來都一樣,卻可以靠著味道清楚的區分彼此,每個人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讓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香水。


(鼻子最靈的少年,竟然出生在最臭的城市中。骯髒的街道與香味撲鼻的香水店形成強烈對比。)

後記

香水是一部特別的電影,畢竟很少有電影會拿壞人來當作主角,讓社會大眾看著他一步步殺死天真無邪的少女,在看電影時都忍不住要為那些美女們緊張擔心,有一點我覺得奇怪,為什麼少女的味道可以這麼輕易的萃取,那萃取出來的是少女表皮的香味,還是身體荷爾蒙的味道?記得市面上有一款賀爾蒙香水,難道也是從人體身體萃取?為了這一點,我還特別上網查了一下:

人類女性身上可散發出的費洛蒙叫 Copulin,在男性身上散發之費洛蒙則叫做 Androstenone。目前所了解的人類費洛蒙,作用主要是吸引異性,排斥同性,生理週整等作用。根據研究,在暗暗的電影院裡, 觀眾往往會集中坐在故意塗有異性費洛蒙的椅子上。同時當男女費洛蒙大量存在時,會使少女原來規則的生理週期,變成不規則,原因是男女費洛蒙的作用剛好有對抗作用,這種現象以熱門音樂演唱會最明顯。男性費洛蒙的分泌處是在汗腺,女性則多來自腋下腺。(摘自費洛蒙世界)
他說女性的費洛蒙來自腋下,所以其實葛奴乙不用殺害那麼多個少女,他只要把油膏塞滿女人的腋下,然後再萃取出來就好了,真是個不錯的解決之道(?)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世界上真的可以做出這麼一罐驚天地、泣鬼神的處女香水,那麼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3.31視覺修辭技巧在平面設計的應用與探討

看完這篇論文之後,我只能說這是我進研究所之後看過最有趣的一篇論文了。我從來不知道原來修辭和設計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就連平常看海報的時候,也沒發現原來裡面有著這麼大的修辭學問在裡頭,而且特別的是,這篇論文竟然出自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的研究生,老實說,想到交通大學,我會想到三大名校、機械、汽車、男人、很多男人……,但就是不會想到設計相關,這篇真是嚇著我了,值得推薦,難怪老師會希望我們看看。

這篇論文裡列出了多達20種的視覺修辭技巧,並各找了海報來作為範例,他以陳定安<英漢修辭語翻譯>的修辭分類為這篇論文的依據,但沒有清楚的說明為何用陳定安的分類法,大致是分為:

意象上的修辭格:明喻、隱喻、借喻、借代、諷喻、比擬語意上的修辭格:委婉、反語、誇張、雙關、矛盾、描摹、移就詞句結構上的修辭格:排比、對照、反覆、設問、倒裝、層遞、聯珠、拈連、跳脫、省略、引用、乎語

他寫到「修辭學除了辭格的形式操作,還需要配以情感思想為修辭內容,並考慮語境(不同的說話對象、場合、上下文和語體)的需要來使用,才能產生最佳的修辭效果。」意思是修辭雖然好用,但還是需要有加入人的情感,畢竟有了情感的加持,修辭才能讓人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吧。

修辭技巧與美的形式原理作者在論文中舉例了黃慶萱的<修辭學>把10種修辭格歸類於美的形式原理,例如類疊基於反覆的原理;對偶、排比基於平衡、對稱的原理;層遞基於漸變、和諧的原理;錯綜基於變化;頂真基於統調;回文基於圓滿迴還…我覺得這樣講也是可以互通,因為修辭技巧和美的形式原理本來就有相關性,但感覺上,美的形式原理比較像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而修辭技巧因為較常用在文字上,因此感覺是比較內在文化的表現,且可以更貼近人心。



這篇論文中用了很多的圖片來解釋視覺修辭,例如福田繁雄的和平海報使用了映襯(又稱對比)

對比用來序事說理,能引導讀者體察事物的本質特徵,變明是非(陳定安,1996)對比和對偶不同,對偶是形式上的對稱,對比則是內容的對立,對立的兩事物若是合而為一,就成了「矛盾修飾」,可以產生特殊的修辭效果。對比應用的要領是:(1)用來對照的兩個事物間的矛盾應相當尖銳、突出,效果才更鮮明。(2)緊扣主題,目標明確。

他使用了福田繁雄的海報做說明,本來應該衝出槍口的子彈,像是停住一般,且尖銳的那一頭朝向槍口,代表和平意象,形成強烈的對比。除了對比之外,作者也舉了很多例子,想看的人只能去拜託謝老師囉。

另外,論文最後還找了設計科系學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做實驗,分成學過修辭學和沒學過的兩組,我本來還猜想應該是沒有學習過修辭學的對照組會較有創意,因為以為沒有修辭的限制,想法會更為自由,但結果卻正好相反,有學習過修辭學的實驗組學生想法反而更有創意,且表現形式更多元,而對照組反而沒那麼突出,有的甚至只是簡單的圖文編排。

看到這樣的結果,我真的要好好反省了,因為我以前在做設計時,只會天馬行空的亂想,沒想過原來還有修辭學這「一套標準」可以應用發揮,同樣的一個主題,如果套用在不同的修辭技巧上,就可以有不同的結果,像是他以綠色包裝為主題,應用了7種修辭技巧(借代、比喻、比擬、象徵…)就發展出8張草圖,且最後還得了獎,可見修辭在設計上可以激發出更多的創意,更多的觀點,作品也可以有更多種表現形式,這樣以後在做設計時,可以試著把主題用在不同的修辭技巧上,也許有很多種創意結果。

看來設計除了技術和天馬行空以外,更應該多點文學素養了,他在最後的建議有提到,設計師應多多接觸好的文學作品,多吸收語文上優美精采的修辭語彙,並且對生活週遭的報紙廣告、海報、廣告DM…等進行視覺修辭的分析,事實證明,果然還是要多看點書啊,學校應該要加開一門關於視覺修辭的課程了。

論文導讀期中評析

第一篇.台灣原住民圖像文化應用在產品設計初探

世界各國的產品行銷為迎合國際化的趨勢,其設計風格逐漸呈現同類相似的風貌,因此人們開始企圖尋找能表現差異性和地域性文化的心理認同產品,原住民產品就是其中之一。

原住民的藝術生動有趣、又有古樸風味,顯示高度的文化原創性和變異性,其特有的圖像或圖像的轉化往往成為族群文化的象徵,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原住民藝術有豐富的生命力、粗獷的特性以及些許的神秘感,一直以來都受到藝術創作者的喜愛,也常常成為創作的題材,像是藝術大師賽尚(Cezanne)、高更(Gauguin)、畢卡索(Picasso)等人的作品,靈感常是來自於原住民的原始藝術。

近年來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及工商業社會環境文化的衝擊,台灣原住民文化漸漸面臨失去固有文化的危機,此研究希望可以藉由原住民族圖像文化的探索,透過有目的性的產品設計以表達和實踐對傳統文化的關懷。

結論

風格文化是會隨著時間變遷的,每個世代都有著新的社會環境和新的生活願景,並推動著趨勢與風尚的不斷演進,而追尋族群文化的重建,並非是一味的回顧過去的傳統,才叫文化傳承,文化的存續與發展應是並重的。

分析

這篇小論比較像是一篇研究計畫,論文中對於原住民圖像文化在產品上的應用並沒有很多內容,只有稍微在文獻探討的地方舉例一些商品,像是原住民傳統圖案應用在服裝的設計、錢包設計,或是技術學院五專部學生以布農族圖像為理念所設計的吉他外觀,論文中有清楚的說明其研究架構及目的,像是第一階段他將探討原住民圖像文化及其背後的意義,第二階段他將用產品語意學探討原住民產品…,但他只是說明了研究的方向及步驟,在原住民圖像文化與應用於產品的主題上沒有一點內容呈現,感覺整篇小論只是一個研究計畫。

第二篇.動物皮紋在產品上之應用初探

論文一開始就提到市面上有越來越多的動物皮紋商品,而相關研究卻甚少,因此研究欲以斑馬紋、豹紋及乳牛紋的產品,探討動物皮紋如何應用在各式產品上,研究中蒐集網路、雜誌上的各種動物皮紋產品圖片,將產品依類型進行分類,歸納出其「現有產品之變化,而非新開發的產品」、「表面印刷與塗裝」、「可拆換式外殼」、「七成為布料或塑膠材質」、「同一產品,多款花色」、「特殊價值」,期望動物皮紋的應用方法能更明確,使用上也可以更廣泛。

結論

產品本身若為柔軟材質的產品,大部分就會使用布料,而若為堅硬材質的產品,大部分就會使用塑膠,或許是因為布料及塑膠在印刷上動物皮紋或其他紋路時非常方便,故成為最常使用動物皮紋的兩種材質。綜合發現,為何新開發之產品較少見到動物皮紋的圖樣?反而常出現在成熟的產品中?是否動物皮紋應用在新產品時較難被接受?或是成熟性產品已無較大變化,只好搭上動物皮紋流行風潮?是我們值得關注的議題。

分析

這篇論文在架構上出現許多漏洞,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產品範圍太大,他所研究的動物皮紋商品其範圍就有千百種,從服飾類、家具類、文具用品…到電子產品,範圍過大,應縮小範圍做研究,第二,動物皮紋有分很多種,斑馬紋、豹紋、乳牛紋、長頸鹿紋、虎斑、大麥町,皮革類的也有蛇皮、鱷魚皮、駝鳥皮…,但是這篇研究中就選了三種,分別是斑馬紋、豹紋、乳牛紋來做研究,並未說明為何要選這三種斑紋。

第三,研究中對於產品的分類方式並沒有多加說明,對於分類名稱也令人看不太懂,像是最後的「特殊價值」不懂是什麼意思。第四,研究中只專注於動物皮紋在產品材質的應用,像是表面塗裝、外層包覆、布料縫製…,並沒有深入探討其動物皮紋產品的文化層面,或是動物皮紋產品的意像,應該使用符號學或是產品語意學來做探討,而非專注於產品的材質和樣式。

第三篇.傳統龍形圖紋之分析與應用研究

龍是古人對於魚、鱷魚、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是古代先民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的結晶,經過七、八千年的演進,龍在傳統文化符號中已居於首要位置,成為中華民族的圖章、徽紀和象徵。

龍紋在中國紋飾發展中歷史最久,且已經成為一個代表中華文化的象徵符號,龍的形狀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而來,最早在新石器時代,龍紋的形象就已經出現在中國的器物上,考古發現,最早的龍形,其身體是蛇的形狀,豬的頭,三星他拉文化的玉龍是馬的頭,豬鼻蛇身,到了殷商時代,龍的頭上出現了角,龍形的演變通常都是吸收了之前的龍形並加以發展而成。龍的造型大概在漢代定型,四肢粗壯,掌似虎,整體形象及其威猛,腿部肌肉發達可以站立,但是宋代之後的龍就沒有漢唐時期威猛,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明清時代的龍漸漸失去威猛雄壯,變成雍容華貴的樣子。

結論龍的原形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蛇,另一種是鱷魚,最近幾十年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龍,發現最早的龍是沒有腿的,後來漸漸有一條腿、兩條、三條、最後才出現四條腿,且龍崇拜一開始並非出自於蛇圖騰崇拜,而是出自毒蛇禁忌習俗,人們對毒蛇持禁忌態度,不敢觸摸,不敢直呼其名,盡量躲避或打死毒蛇,然而,當人們害怕或逃避毒蛇時,人們卻也對蛇產生崇拜心理。今日龍的象徵與傳說給予中國文化極深遠的影響,其造型圖騰,也為生活帶來更多裝飾。

分析雖然在生活中看到很多龍的裝飾,卻從來沒有深入去想過龍的來歷,因此從這篇論文學到很多,非常有趣,只是在龍設計上的應用這一部分,他寫的沒有那麼多,只有稍稍帶過,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龍在設計上的應用應該有很多可以寫。

小論前言.虎斑紋在軍用商品設計上的應用

老虎在動物分類上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是一種強大的肉食動物,可說是百獸之王,在中國,老虎的地位幾乎與神獸中的龍同樣重要,所以常常被拿來相提並論,像是龍蟠虎踞、臥虎藏龍、龍騰虎躍。

我國的民間習俗中,也把老虎視為吉祥物,嬰兒會戴虎頭帽、穿虎頭鞋,遠古時代,人類就會把獵到的老虎皮剝下,批在身上作為保暖用,在殷商,虎形常常被雕刻在許多青銅器和玉器上,帶有威懾的作用,在十二生肖中,老虎排行第三,還有傳說中鎮守四方的神獸,老虎就據守了西方大位,可見老虎是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吉祥動物之一。

老虎的外型像貓,身形流線,斑紋通常是黑黃相間,鮮豔而複雜,看起來威風凜凜,一般來說,貓科動物的斑紋通常是點狀,帶有少許條紋狀,但是老虎的斑紋卻是非常明顯的縱紋,且是辨識度最高的黑黃相間色,乍看之下好像非常明顯,其實不然,因為老虎都在森林中活動,森林中的樹影和光線,剛好可以和老虎身上的斑紋融合,形成保護色,避免獵物發現,因此捕時成功的機率可以大大提高,縱走的斑紋也可以打破身體的輪廓線,讓獵物不容易發現有老虎接近,是非常好的保護色。另外,每一隻老虎身上的斑紋都是不相同的,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可用來辨識不同個體。

近年來,因為老虎斑紋的獨特性,及其花紋的美感,使其被廣泛運用在生活週遭的產品上,但大多都是因為美感的考量,反而忽略了老虎斑紋具有保護色的功能,可幫助形體隱匿的特性,唯一把此一特性運用在產品上的只有軍用商品,因為老虎斑紋的保護色特性,可幫助老虎隱匿身軀,進而方便捕食,因此被拿來改良,並用在需要高度隱匿性的軍用商品上,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老虎斑紋在軍用商品設計上的應用,希望可以幫助軍事商品品質的提升,發揮虎斑紋真正的作用,以及讓讀者認識虎斑紋的美感及特色。

目前有關老虎斑紋的研究非常稀少,大多是老虎吉祥圖案和虎文化的研究,較少有以虎斑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就連其他的動物斑紋研究也非常稀少,加上坊間有關軍用商品的資料也不多,因此在資料的蒐集上,是比較困難的。本研究將採用文本分析法,先從書本或各方面取得有關虎斑紋及其運用在軍事裝備上的資料,然後分析其受到地理環境、文化因素……等影響,所形成的實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