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設計與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設計與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美食探訪-台中馬桶餐廳


期中時的美術館數位加值商品專題企劃,我們這一小組設計了許多侯俊明商品,所以老師希望我們把侯俊明設計商品結合餐廳,擴大成侯俊明主題餐廳,可以在裡面販售商品、創造藝術空間,還有享受美食。

我們決定先去收集一些特色餐廳的資料,一人收集2間,學習特色餐廳的視覺設計,並運用到我們的專題企劃上,我收集的是一中街的馬桶餐廳,正式名稱是便所主題餐廳,老闆的靈感來自於「機器娃娃」漫畫中的丁小雨,主角丁小雨常常把玩一坨坨有笑臉的大便,很可愛又有趣的想法,老闆把這個點子發展到餐廳上,有趣好玩的馬桶餐廳因此誕生。

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廁所最常見的男女標誌,只是被重新設計成了更可愛的模樣,男女廁所標誌頭大了3.4倍,女生的標誌還加上了辮子,顏色也換成鮮明的藍色和桃紅,相當趣味。

到店裡,放眼望去無處不是馬桶和水槽浴缸,連碗和杯子也都是馬桶的造型,有坐式的馬桶,也有蹲式的,還有男生的小便斗,椅子統一使用坐式馬桶,每個馬桶蓋上都有漂亮的顏色圖樣,桌子則是水槽和浴缸上面加了玻離,多人的桌子就是用浴缸,少人的則用水槽,店內的裝潢則是採用了很多的磁磚拼貼,窗簾也變成了浴室常見的浴簾,企圖營造浴室的感覺。

除此之外,在馬桶餐廳也可以看到很多的便便造型,便便形狀的吊燈、便便週邊商品、便便形狀的飯,甚至連飯後甜點也是便便形狀的冰淇淋,真的是從頭屎到腳,很徹底的實行了馬桶的所見所聞。

(標誌以鹽洗室的一男一女為代表)

(馬桶餐廳的招牌標誌)
(菜單上的點餐小圖示,也是以馬桶為主,非常可愛)

(馬桶椅子,有許多不同圖樣的馬桶蓋。)

(便所餐廳的便所,洗手台也是馬桶做的)

(天花板有便便造型的吊燈)

(牆上有很多衛浴的小標示)

(裡面很有超現實風格的走道)

(衛浴風格室內裝潢)

(馬桶造型的主餐,下面還有火在持續加溫。)

(馬桶造型的杯子)

(飯後甜點,便便冰淇淋裝在蹲式造型的馬桶容器。)

(相當可愛的馬桶磁鐵)

(大便吉祥物三兄弟鑰匙圈)

(店內賣的大便糖)

(以黃色為標準色的名片,留言卡也是黃色為主。)
參考資料: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奔牛在台中

奔牛節的由來
奔牛節源自於西班牙,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那瓦勒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

據記載,奔牛節在西元1591年時就已經存在,這個活動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裏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自由奔放的狂歡場面,使奔牛節因此聞名全世界。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6頭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在4分鐘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為大功告成。奔牛節期間,每年都有人受傷,甚至也發生過死亡事件。參加奔牛的人以外國人和非潘普洛納市的外地年輕人為主,本市人大都到海邊度暑假去了。

這項活動緣起於十七世紀,當時原本只是路人好玩跟著鬥牛一起跑,沒想到流傳下來成為傳統,再加上大作家海明威在小說裏帶上一筆,引來大批觀光客,而成為全球知名的慶典活動。


小結

「奔牛節」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藝術專案,從最早1999年美國芝加哥(Chicago)、2000年的紐約(New York),到2001年的美國堪薩斯市(Kansas City)及2002年的休斯頓(Houston),台灣是第65個奔牛國家,現在在台中展出,去國美館看看就知道了,一隻隻牛棲息在國美的草地上。

其實牛在人類的心目中一直都扮演重要角色,台灣人喜歡牛,從早期農耕生活就是不可或缺的動物,牛是最受台灣人喜愛的生肖之一;西班牙人喜歡牛,因此常舉辦鬥牛節,奔牛活動也源自於此;印度人喜歡牛,認為牛是神聖的動物,可以大搖大擺的走在街上;蒙古人喜歡牛,全身上下可以吃又可以用;苗族人喜歡牛,崇拜牛,牛在他們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神…


牛在全世界都受到歡迎,好像沒有一種文化是討厭牛的,這大概也是奔牛活動成功的原因之一吧,牛是普遍人類都喜愛、都認同的動物,在文化上,牛在各國也都佔有重要的角色,因此,奔牛活動一到台灣,立刻受到歡迎,加上今年剛好是牛年,話題性十足,想當然爾,立刻造成旋風,引起愛牛心切的台灣人關注。

只是,牛在台灣也同樣擁有長遠的文化,但奔牛活動卻不是由台灣人發起的,這恐怕是台灣人該好好反省的,台灣其實擁有非常多獨特的文化,像是台灣的茶、布袋戲、歌仔戲、甚至八家將文化,這些充滿東方味的獨特文化,不就是老外的最愛嗎?透過奔牛節成功推銷國際文化的例子,台灣也應該透過這樣的平台,推銷自己的文化,創造通路,與世界接軌,也許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
(以下是我覺得最喜歡的幾隻牛牛~想看全部可連結到官網~)


水牛翻身 Turnover Buffalo-水牛在台灣早期農村社會,是最大的動力來源之一。如今社會進步,科技發達,機器取代了牛的勞動力,牛隻逐漸退出了農村工作的行列,人們也幾乎忘了牠的存在。牠只好委曲耍特技,這是唯一「翻身」的機會。

四季平安(青花牛) Peace and Joy-Ming Blue-以素胚牛用青花瓷之色彩敷色其上,圖案以中國吉祥圖案,有蝴蝶、金魚、喜鵲、昆蟲,用牡丹卷草纏枝串聯,開窗四格畫四季花卉有:春花、夏荷、秋菊、冬梅,表現出四時豐饒之境,以青花瓷之表現技法來呈現此一青花牛。

天下第一味 Walking Beef Noodles-「天下第一味,台灣好滋味」結合牛與麵,一點微辣,向全世界介紹代表台灣的美食。而Walking代表Keep walking,不斷精進,大步邁進的意思。

Andy Lau Dot Cow -劉德華設計的牛

紅火牛 Ben-取牛隻奔跑的動態意象,展現台灣的勇猛與活力,更以台灣紅代表色,讓象徵勤奮與財富的牛,奔向火紅的2009。

誰是下一個Rocking Cowboy? Who is the Next Rocking Cowboy?-
Rocking Cow台灣以農立國,牛是台灣人民最好的朋友!早期農人駕著牛隻耕田,現代人們觀賞牛隻,雖然台灣年輕卻有著快速穩健的發展腳步,在農村時代勤儉持家,退休後變能享榮華這也是東方人特有的勤儉美德。在現帶社會中快速精簡準確取代了一切,於是生硬機械代勞,在此作品裡抽象的呈現農人犁田的景象,現在的牛也就輕鬆多了,藉此傳承文化以及跟國際人士分享台灣農業時代的特有文化。經過了大半人生的辛勞後,奢華取代了過去辛勞,當我們擁有了財富、物質等......,最終我們還是最希望能回歸到最初的夢想,我像個3歲小孩一樣,純粹的只想要收藏一個屬於自己的兒時回憶,回到最初最單純的奢華玩具:Rocking Cow。

哞哞花花 Moo-Moo-Hua-Hua-從生活筆記本裡的小紙碎花,紅花花,畫花不是花,在牛牛的身上開出一叢叢繁花錦簇的森林,森林裡躲藏著許多小動物與人們的友愛故事。這是一頭友愛的牛牛喔。哞喔嗚~

繽紛 Colorful-春天園中繁花齊放,無不把自己最美展現出來,爭奇鬥艷好不美麗 種子隨風飄舞,將新生命傳播開來,讓愛蔓延

三隻鹿 3 Deers-挪用觀念藝術的三把椅子嘲諷當今轟動國際的奶製品事件。

福爾摩沙牛 Formosa Cow-以台灣傳統布紋,象徵這美麗的寶島如花般永遠綻放著豔麗奪目的光采。

羽牛 Feathers Cow-我將一貫使用白羽毛來改造牛隻的表層,使其表皮呈現猶如禽類般的質感。

謝謝你,牛 Thank You, Cow-思源之於飲水,喝牛奶之於乳牛,謝謝牛。創作手法以上千個矽膠奶嘴貼滿牛身,呈現兒時對奶瓶的渴望與最愛,謝謝牛奶。
穴道牛 Acupuncture Cow-以彩繪、噴漆的方式製作,金色穴道以紅點標出,膚色為底,黑色點出穴位名稱。寫實幽默,表現針灸文化符碼。

嫁給我吧! / 我們分手吧! Let's Get Married! / Let's Break Up!-藉由這最牛的廣告, 傳達出時下男女, 對於愛情既現實又充滿渴望的速食心態。

夢境之牛 Dreaming Cattle-「夢境之牛」源自頑石創意的[奇姆哥THE DREAM KEEPER]動畫,以一個夢境世界作為舞台的冒險故事,延伸為台北奔牛節創作發想。萃取故事中所創造的視覺元素,一尊華麗的黃金雕像[奇姆哥],作為創意發展,與活動中的塑牛做造型上的結合。運用整體金色視覺與花雕刻紋為美術創作,將牛身彩繪一如黃金雕像,形成夢境之牛,來營造出華麗而神秘的視覺意象,感受夢境般的無限想像並追尋屬於自己的夢想。

Space Cow-運用「光柵片」做為重複圖騰的元素,佈滿牛隻表面,利用角度與觀者之間的移動、形成牛隻身上圖騰的律動,形成空間、人、牛體似靜而動的關係。

Metaphoricow -牛,則是在神性與人性的完美綜合體。 一部分的人類將“祂們”視為高高在上的神聖的動物,對“祂們”尊敬又崇拜 ;另一部份的人類則將“牠們”視為身份低微的勞動階級,或是經濟產物,成為人類消費圈的一環。 實在很難找出第二種動物,如此完美的演譯神性與人性。我試圖將Digital / Analog,Divinity / Humanity這兩件事,透過Metaphoricow,做了一個隱晦的譬喻。

火花 Spark-牛身上之斑點是採反光的色板,日夜間的牛是不同的感覺,尤其在夜間牠會閃閃發亮。

科技世界 The World in the Eyes of Technology-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看世界的方式,不同的世界觀。我們想要用科技的角度來呈現一種世界觀,當你開啟你的電腦,你想要去你要的世界,你只要透過鍵盤輸入你要去得地名,你將可以前進你想要的角落。因此,我們利用鍵盤的按鍵來排列及組合出我們現實具像的世界地圖及牛的形體,來呈現科技的世界觀。
參考資料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摸油湯-文化分析



文化大面向

閩南文化,是指生活在閩南地區的閩南人共同創造的,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其分布範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彰、泉金三角」(也就是現在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閩南文化經過一代代的閩南人不斷的挖掘、弘揚、創造,並且吸收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孕育、發展起來,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

廣義的閩南文化的內涵包括農耕文化、海商文化,狹義的則含有建築、民俗、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及方言等等。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樑、海防建築等等,閩南建築堪稱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大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裡村的歸僑蔡資深民居是其代表作。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樑畫棟,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該建築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吸收了部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的裝飾藝術。

民俗文化係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物和現象,內涵十分廣泛,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儀、信仰習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的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騎竹馬、舞龍舞獅、車弄鼓、賽龍舟、搏餅。

宗教文化是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閩南人除了信奉道教、佛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特色的是民間信仰中中華民族共同信俸的媽祖、土地公、清水祖師等等。閩南地區宗教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也是其標誌。

閩南文化特點
1.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不斷發展的。

2. 閩南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特徵,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收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等

3. 閩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這在宗教信仰(多種宗教)、民間信仰(多神)、建築、戲劇、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戲劇方面,多種戲劇並存,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交相輝映,即使同一劇種也是各種流派,各種技藝競相發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閩南語中融入一些馬來語等。

4. 閩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創性特徵,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

5. 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這和閩南人中多為中原漢族移民及多僑民息息相關,也與海商文化發達有密切關係。此外,閩南文化具有上承下傳的雙重傳播性特徵。即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爾後又通過移民台灣,傳播到台灣及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傳播到國外。


空間文化


曾老闆十多年前興起開家特色餐廳的念頭,因緣際會發現這處不起眼的養豬寮,卻化腐朽為神奇,將豬寮變成瑰寶,在不更改大格局前提下,保留建築架構,並以仿古為裝潢主體,光站在門外就被這紅磚砌牆、推式木門深深吸引。

在裝潢方面,以木頭特製的桌子與柔和的光線構築出溫暖的室內空間,餐廳一角擺設著傳統老裁縫機與兒時童玩,不但增添一股獨有的懷舊情懷,也吸引許多懷念古早味的客人前往。低矮的紅磚木門,卻高掛兩盞寫著「酒」字的大紅燈籠,門口對聯「喝酒身體勇」、「喝酒要爽爽」,橫批「喝酒總部」,頗具早年客棧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邁架式。推入門,超大型黑松瓶蓋映入眼簾,像極了五零年代柑仔店特色招牌,在這小小不到20坪的餐廳空間內,暗紅磚瓦、昏暗光線,充滿懷舊情調,木桌長板凳、木造菜櫥、簑衣,加上碗公碗盤,甚至轉角處擺滿兒時童玩的小型柑仔店,就像是進入時空隧道,來到古早客棧小店,而牆上掛滿的紅紙對聯、打油詩,更替「摸油湯」復古懷舊風情,增添些許俏皮活潑之感。



(大門兩旁貼了諧趣的春聯,還有紅燈籠高高掛)





(牆上還掛著作農的簑衣和農具~閩南味十足)




(不止門外貼了好笑ㄉ詩詞,門內也是如此)


(牆上有方型的洞,陽光可以照射進來)


(幾乎已經絕種的轉盤電話)


(傳統的手繪電影海報,非常有復古味)


(店內附有傳統甘賣店)








服務文化

在摸油湯,還沒進門就會先聽到一句「客倌,您好!」的情招呼聲,這也是摸油湯堅持的服務品質,用充滿人情味的打招呼方式取代了歡迎光臨,讓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裡的菜色非常多,但是不需要擔心如何選擇,因為服務生會針對人數和口味做出最好的建議,讓你不用擔心點的菜太多會吃不完。

而且店員還模擬客棧的店小二,客人上座之後,會立刻遞上古早白鐵茶壺盛裝的茶水,加上滿滿一大碗的紅土花生來招呼客人,非常有趣。在這裡,喝酒不用啤酒杯,而是使用「碗裝」的復古方式,如果酒喝多了想吐也不必急忙衝到廁所,餐廳裡有設置嘔吐槽,這是老闆的貼心設計,就是為了怕客人想抓兔子卻沒地方去的窘境發生。


(開胃菜,花生和鐵皮茶壺白開水)

(用碗裝的酒才能豪邁喝)


(貼心的嘔吐槽)

食的文化

閩南人常吃的是米飯,因此摸油湯的主食是古早的豬油伴飯,裡面的菜餚常用蝦、蟹、魚、貝一類的水產,像是豆酥生蚵、黃袍酥蝦、鳳梨蝦球、蛤蜊湯等等,或是依照桃園季節性所產食材烹調,山產、蔬菜、雞、鴨、鵝、豬、羊也常用來入菜,例如炒空心菜、古早鹹豬肉、酥炸肥腸、鮮嫩油雞,而由於閩南文化過去是農村文化,牛肉一般不常吃,吃牛肉是受到來自廣東的影響,所以摸油湯裡面的菜餚也較沒有以牛肉為主的菜式。

一般來說,閩南菜餚的花式不如粵菜,因此利用既有的食材盡量變化,像是用米做成米粉、湯圓就是一個例子。。基本上,閩南菜餚口味的特點是清淡,較不油膩,花俏也少。閩南人的早餐,常吃的是清粥,配上小菜、醬菜。由於過去的人並不富裕,閩南人在盛產期過後,就把過剩的材料加以乾製,例如曬魚乾,或者加以醃製。不論是獲得的海產或者菜類,就用各種方式盡量的利用、保藏。一般來說,菜餚的味道有一定程度的鹹,而且以香味為主。摸油湯也融合了一些客家料理,像是有名的苦瓜鹹蛋、客家小炒和薑絲大腸,也很值得推薦。

(菜單不叫做菜單,叫做菜譜啦)


(傳統的豬油伴飯)


(薑絲炒大腸)


(苦瓜炒鹹蛋)


(客家小炒)

(家鄉香腸)


(油雞腿)


(九層塔煎蛋)


(古早鹹豬肉)

(五更腸旺)
行銷文化
摸油湯有在雅虎奇摩的地圖日記成立部落格,老闆會不定期更新店內資訊,也用部落格做為和客戶溝通的平台,另外,很多客人去過摸油湯之後都會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算是比較口耳相傳的行銷方式,也有一些觀光網站會把摸油湯做成小幅報導網頁供人瀏覽,至於網站或是平面媒體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製作。

參考資料 摸油湯地圖日記 http://map.answerbox.net/user_post-122514.htm